三十载商海耕耘,利亚德以 “利益亚于品德” 为标尺,将 “强国、兴业、惠民” 的愿景融入发展脉络,更以 “分享文化” 为核心,在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中,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成长路径。值此三十周年节点,褪去光环滤镜,其沉淀的实践与探索,或许更值得行业思考企业价值的多元形态。
一、“分享文化”:从 “员工共赢” 到模式化探索
“品德第一,利益第二” 的命名初心,在利亚德的实践中具象化为 “让员工共享发展红利” 的制度设计。自 2012 年上市以来,5 次员工持股计划、2 次股权激励的推进,覆盖核心骨干与优秀员工,形成了 “企业盈利 - 员工受益 - 创造力反哺” 的正向循环。
从结果来看,这一模式确实催生了 30 余名亿万富翁、数百名千万富翁及千名百万富翁,而董事长李军在 “原始投资全额出资” 的前提下,仅持有 21.2% 股权,客观上体现了 “让利员工” 的诚意。这种 “不追求股权高度集中” 的选择,打破了部分企业 “创始人绝对控股” 的常规,让 “共同富裕” 从口号落地为员工可感知的生活改善 —— 从生存保障到发展机会,再到生活品质提升,利亚德试图构建一个 “与员工共生” 的平台。
不过,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,本质上依赖企业持续盈利的支撑。对于科技企业而言,行业周期波动、技术迭代风险始终存在,如何在市场下行期依然维持员工福利与激励力度,如何让 “分享” 不局限于 “盈利时的馈赠”,而成为穿越周期的制度性保障,或许是利亚德下一阶段需要面对的课题。但不可否认,在 “员工与企业关系” 多停留在 “雇佣契约” 的当下,利亚德的探索为 “企业如何与员工共担风险、共享收益” 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。
二、教育公益:从 “资金捐赠” 到 “资源造血”

三十年公益路,利亚德累计投入 9000 余万元款物,覆盖 17000 余名学生、1000 余名教师、350 余所学校,从 “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・繁星教育基金” 到 “北京利亚德公益基金会”,其公益布局呈现出 “系统化、长期化” 的特点,而非零散的应急式捐赠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其公益模式逐渐跳出 “单纯捐钱捐物” 的框架:通过夏令营研学带乡村学生走进北京,试图以 “眼界拓展” 填补精神资源的缺口;发挥光电显示、智慧交互技术优势,捐建智慧教室、推动高校远程课程下沉,瞄准 “硬件滞后制约优质师资落地” 的乡村教育痛点,探索 “硬件捐赠 + 软件资源联动” 的精准扶持路径。这种 “结合企业核心能力做公益” 的思路,既避免了公益与业务 “两张皮”,也让捐赠资源产生了 “设备落地 + 资源流动” 的叠加效应,相比单纯的资金投入,更具可持续的 “造血” 价值。
当然,公益效果的衡量不能仅靠数据堆砌。350 余所受助学校的智慧教室是否真正改变了教学模式?远程课程的落地是否解决了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使用门槛?这些 “后续效果” 的追踪与优化,或许比 “捐赠数额” 更能体现公益的深度。但从行业视角看,利亚德至少走出了 “企业公益不只是‘花钱买口碑’” 的认知,为科技企业如何用 “技术优势赋能公益” 提供了方向。
三、应急担当:从 “即时响应” 到 “长效参与”

在重大灾害与公共危机面前,利亚德的反应呈现出 “快速响应 + 持续投入” 的特点。从甘肃、汶川地震到河南、京冀水灾,第一时间捐赠款物、参与援建;疫情期间累计向海内外疫区捐出超 1000 万元款物,这些行动体现了企业对 “社会责任” 的即时感知。
而更具建设性的,是其将 “应急响应” 延伸为 “长效公益机制”:自 2015 年起深度参与腾讯 “99 公益日”,形成 “企业配捐 + 员工参与 + 社会联动” 的模式,让公益从 “企业单方面付出” 转变为 “多方参与的生态”;连续多年获评 “爱心企业”“公益 500 强”,也从侧面说明其公益行动并非 “一次性作秀”,而是纳入企业长期规划的常态化工作。
企业的应急担当,本质上是 “企业公民” 意识的体现,但若要避免 “灾害来临时扎堆捐赠,灾害过后无人问津” 的问题,还需建立更系统的应急公益预案 —— 比如提前与灾区建立长期联系,在灾后重建阶段持续提供技术或资源支持,让 “即时援助” 与 “长期帮扶” 形成闭环。利亚德的实践虽未完全达到这一高度,但已展现出从 “被动响应” 向 “主动规划” 的转变,这一点值得肯定。
四、ESG 实践:从 “合规披露” 到 “行业领先”
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,利亚德将 ESG(环境、社会及公司治理)融入生产运营各环节,连续 5 年发布 ESG 及可持续发展报告,其最新 ESG 评级达到 A 级,超越 89.96% 的同行,同时斩获 Wind A 级、国证 AA 级等权威评级,这一系列成果表明,其 ESG 实践并非 “为了披露而披露” 的形式主义,而是真正落地到企业治理的实处。对于科技制造企业而言,ESG 的核心难点在于 “平衡环保投入与成本控制”“将社会责任融入供应链管理”。利亚德能在 ESG 评级中超越多数同行,大概率是在生产环节的能耗控制、废弃物处理,以及供应链的合规管理等方面下了功夫。这种 “以 ESG 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” 的思路,不仅契合政策导向,也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了额外的 “信任筹码”—— 如今,ESG 表现已成为资本市场、合作伙伴评估企业的重要维度,利亚德的领先布局,实则是为自身构建了长期竞争力。
结语:企业价值的多元答案
利亚德三十年的发展,没有陷入 “唯规模论”“唯利润论” 的窠臼,而是试图在 “企业盈利”“员工福祉”“社会贡献” 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它的实践证明,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与营收数据上,更体现在能否让员工有归属感、让公益有真实效、让发展有可持续性。当然,任何企业的实践都不可能完美无缺,利亚德在 “分享模式的抗周期能力”“公益效果的深度追踪”“ESG 的全链条渗透” 等方面,仍有提升空间。但比起对 “完美企业” 的苛求,更有意义的是其提供的启示:企业不必追求 “全能式” 的光环,只要锚定符合自身理念的价值方向,用持续的行动将理念落地,就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力,也能为 “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” 提供更多元的答案。
站在三十周年的新起点,利亚德若能在现有基础上,进一步细化 “分享文化” 的制度设计、深化公益项目的效果评估、强化 ESG 的全链条管理,或许能让 “利益亚于品德” 的理念,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