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志明研究员课题组,为这一行业困境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。团队基于自主提出的 “交叉长短轴”(CLSA)分子设计策略,通过间位连接进一步缩短材料共轭程度,成功设计出可有效抑制聚集红移的紫外光材料 m-Cz。基于该材料的非掺杂 UV-OLED 器件,实现了发光峰 382 nm、最大外量子效率(EQE)8.3%、紫外光占比(UV400)59.6% 的优异性能,成为目前全球效率最高的非掺杂 UV-OLED,相关成果以 “Realization of high-efficiency UV-OLED used as excitation light sources via referenceable crossed long-short axis lighting emitter design strategy” 为题,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上。
要理解这一成果的突破性,首先需解析 “交叉长短轴”(CLSA)策略的创新逻辑。作为专为高性能短波长发光材料设计的分子架构,CLSA 策略的核心在于在 “电荷转移(CT)态主导的分子短轴” 与 “局域态主导的分子长轴” 之间,构建近似垂直的扭转角 —— 这一设计如同为分子搭建了 “双通道系统”:由发光基团组成的分子长轴,能确保材料具备高的光致发光外量子效率(PLQY),为高效发光奠定基础;而短轴的给受体结构,则可优化载流子的注入与传输效率,避免电荷在器件内部堆积损耗;更关键的是,高能级的 CT 态能打开 “热激子通道”,让原本难以利用的非辐射激子转化为辐射激子,大幅提升激子利用率,从根本上解决短波长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问题。
正是得益于 CLSA 策略的精妙设计,m-Cz 材料展现出远超传统紫外材料的性能:其激子利用率高达 84.5%,意味着绝大多数激子都能转化为有效光输出;同时,团队通过 “间位连接” 设计,进一步限制了 m-Cz 的共轭程度、增加分子空间位阻 —— 这一细节设计至关重要,它能有效避免材料在成膜过程中因分子聚集导致的光谱展宽与红移(传统紫外材料常因聚集问题,发光波长向可见光偏移,降低紫外光占比)。实验数据显示,m-Cz 在纯膜状态下仍能保持 387 nm 的紫外发光,且 PLQY 达 57.6%;更值得关注的是,无论在掺杂还是非掺杂 OLED 器件中,m-Cz 的发光峰始终稳定在 382 nm,彻底解决了紫外材料 “聚集红移” 的行业痛点。
在器件性能上,m-Cz 的表现同样亮眼:在掺杂器件中,其最大外量子效率(EQEmax)高达 10.6%,紫外光占比(UV400)达 57.5%;即便在工艺更简单、成本更低的非掺杂器件中,EQEmax 仍能达到 8.3%,UV400 占比更是提升至 59.6%—— 这意味着器件发出的光中,近 60% 是波长≤400 nm 的纯紫外光,远超传统 UV-OLED“紫外 + 可见光混合发光” 的水平,为紫外光源的精准应用提供了可能。
更具价值的是,团队还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 UV-OLED 的实际应用潜力:在激发荧光粉末测试中,器件能高效激发荧光材料发光;在人民币防伪标识验证中,可清晰识别防伪图案;同时,还能用于验证 “聚集诱导发光” 现象,以及激发窄光谱材料 —— 这些应用场景覆盖了光催化、防伪检测、材料研究等多个领域,证明该技术并非实验室阶段的概念,而是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的实用方案。
对于行业而言,华南理工团队的研究不仅突破了 UV-OLED 的效率瓶颈,更带来两大关键价值:一是提出 “UV400” 概念,为紫外 OLED 的 “紫外光纯度” 提供了明确量化标准,此前行业因缺乏统一指标,难以精准评估器件性能,UV400 的定义将推动行业测试与研发规范化;二是为蓝、紫光等短波长有机发光材料提供了可复制的分子设计范式,CLSA 策略的成功,为其他短波长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清晰路径,有望带动整个短波长 OLED 领域的技术进步。
据悉,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、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资助,博士研究生娄敬丽、硕士郭学成、博士研究生陈艺超为共同第一作者,王志明研究员、张翰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。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发光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,更让紫外 OLED 从 “理论可能” 走向 “实际应用”,未来有望在环保光源、精准光催化、高端防伪、生物医疗等领域,替代传统有毒汞灯与刚性 LED,开启紫外光源的 “柔性高效时代”。